下一战:驾驭万物联网的本事
《经济学人》杂志集结了二十位第一流的专家,就各自专长的领域,对未来三十年的科技走向与社会变迁,做出大胆的预言。
从未来科技的物理学基石、摩尔定律的极限、生物科技的应许等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扩展到工业产品的制造、农业新形态、食品生产、医疗保健、能源产出、军力平衡,乃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伦理问题,以及政策和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每一篇专论都充满洞察力和启发性。对于现今从事制造、创新、商业、政治、社会工作的领导人物,以及深具企图心、愿意接受挑战的未来人才,《巨科技》都极有参考价值。以下是本书精采书摘。 想稍微了解接下来三十年会出现什么改变,看看过去三十年接连出现的科技变革潮,就知道了。 第一波科技变革潮出现于 1950 年代晚期到 1970 年代,迎来了大型主机与迷你计算机。比尔.盖兹和我当时都还是青少年,两人都随着这第一波浪潮卷入了软件科技业。盖兹那时还是高中生,我则是大学新鲜人,不过都有机会接触到迷你计算机。 在那个年代,运算效能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根本就是看不到、摸不着。虽然只不过是第一波变革,却已经预言了接下来数波科技潮的变化。每一波变革浪潮都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新事物,一开始就浮现于海面上的,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就在这个关头,赢家崭露头角,输家则一败涂地,只有领头的创新者与公司能顺利上岸。 在每一波科技潮当中,都会有一些核心的科技组件或新的商业策略浮现,随着时间过去,一点一滴留下科技发展的足迹。这些新发展,通常都要历时好几十年,才有办法完全展现影响力。 第一波现身的就是摩尔定律。受到影响的并不只有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摩尔定律同样决定了制造、设计、软件等产业创新发展的节奏。 第二波科技潮的战场,集中于操作系统与桌面计算机软件,主要竞争者包括硬件制造商,以及陆续加入战局的纯软件公司。 1990 年,第二波运算科技潮也上了岸,结果是微软与它的专属软件一跃而出,成为最终的大赢家。与第一波科技潮相比,第二波科技潮的影响更显而易见。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出货量从 1975 年的五万部,成长到 2000 年的1.34亿部,数以亿计的桌面计算机大量涌现,软件至此真正成为一个产业。 第三波是“网络 1.0”,除了互联网,也带来了亚马逊与Google两间公司。第四波则为“网络 2.0”,出现的是“云端”与移动运算;苹果有 iPhone,Google有Android系统,亚马逊则有亚马逊云端运算服务(AWS),都是此阶段的赢家,另外还有一间新公司也缴出了亮眼成绩,就是脸书。 每一波的运算科技愈来愈强大,在每一波浪潮中成功登陆的新公司,成长的速率也加快许多。微软的营收花了15年,达到十亿美元,但脸书只花了四年。 第五波与第六波科技潮则分别是大数据与物联网,互联网出现,造成信息爆炸,导致传统的数据处理程序或平台已不足以用来撷取、分享、储存或搜寻所需信息,更别提进行预测分析了。 2006 年,出现了全新的开放原始码软件Hadoop,这是一款免费的开放原始码软件,搭配云端运算平台之后,掀起了大数据的浪潮。 据估计,未来十年内,不只数十亿的人口会透过上千个应用程序,不断生产庞大的数据,联网的设备更将超过一千亿台,而且每台都会搭载数十个传感器。要不了多久,至少一兆颗以上的传感器,就会开始透过物联网(IoT),从四面八方搜集资料,包括穿戴式设备、自动驾驶车、无人机、卫星或相机等。大数据的浪潮步步进逼的同时,跟随其后的物联网浪潮也慢慢在积聚能量,我们则从一般的互联网演化至万物联网(IoE),看着数十亿台设备、还有数十亿人口逐步连结在一起。
最新的大数据与物联网两波科技潮,还没抵达岸边,但此时已经可以看到第七波浪潮滚滚而来,这一波变革正是盖兹最在意的一波:人工智能。 (编辑:保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