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设备的的七个快速步骤
由于经济发展目标不一,东盟各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 截止目前,我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已超过500座,其中既包括全方位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建设的大型城市,又包括专注于一些重点领域功能性实践的中小型城市。因此作为与东盟国家相邻的国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东盟每个梯度的国家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参照:
地利:除新加坡外,东盟内其他成员国从人口数量,以及当地的ICT技术水平发展来看,其本土并不具备形成尖端产业的土壤,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从地理位置上,中国距离东盟国家距离较近,甚至与部分东盟国家接壤。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级合作倡议的不断推进,也让中国企业有了更多着力点参与到东盟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中。 人和:2019年11月,在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布了《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雷锋网摘选了部分声明: 交流最佳实践。鼓励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在智慧城市政策制定和规划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支持私营部门合作。扩大资金、技术、项目需求等信息交流;积极推动初创公司等企业间、企业与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促成智慧城市重点合作项目落地; 打造合作平台。依托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和东盟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等东盟行业平台和倡议,促进各方沟通交流,展示推广各国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和最佳实践,提升同多边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利用各方资源和专业技术推动智慧城市项目实施; 建立互惠伙伴关系。支持中国南宁、厦门、杭州、济南、昆明、深圳、南京、成都等城市同东盟城市,特别是东盟智慧城市网络相关城市建立互惠互利的城市伙伴关系,鼓励双方有关私营部门和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 此外,在今年6月,深圳与新加坡签署了八份谅解备忘录,要在数字联通、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发展三大支柱领域展开合作。 显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东盟国家蕴含无限商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机会也是巨大的。 挑战与商机并存 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头部的智慧城市玩家,也具有了“走出去”的实力。 而我国也正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发动机”进行转变,这也为头部企业将智慧城市成果“带出去”奠定了有利条件。 面对更广阔的市场,自然就有着无限的商机,但随着东盟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的开放,吸引的则不仅仅只是中国的企业,更有国外的科技巨头虎视眈眈。 此外,随着国情的不同,其建设挑战也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几个方面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到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脱颖而出虽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准备面临以上的挑战。 (编辑:保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